1995年,桑枣中学的老教师叶志平在教育委员会的推荐下成为了学校的校长。可是,他升职之后却表现得极为不同厦门股票配资公司,似乎与原先那个积极向上的教师判若两人。不再全身心投入学生成绩的提升,也不再关心学校的日常发展。相反,他整日漫无目的地在校园游走,显得非常消极,逐渐在师生眼里成了一个“不负责任”的校长。
这种状况持续了多年,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爆发。桑枣中学的2300名师生在地震中奇迹般地全员安然无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叶志平当年似乎并非无所事事,他的一切举动背后,都藏着对学生安全的深切关怀和责任。这也揭示了一个问题:叶志平被误解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叶志平出生在1953年,四川绵竹人。母亲是典型的四川女性,性格直率且火爆,教育孩子时颇为严厉。父亲则是一个性格温和、做事缓慢的典型慢性子。夫妻二人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常常发生争执,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他们都坚信孩子应该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有文化的人。因此,即使家境贫寒,夫妻二人依旧咬紧牙关,将叶志平送进了一所相对权威的私立学校。
展开剩余80%叶志平深知父母的辛苦,他从小就刻苦努力。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他选择下乡支援农村,开始了艰苦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每一天除了劳动,他都利用空余时间在宿舍里看书。那时候,他对知识的渴望愈发强烈,尤其是下乡的政策,让他更坚定了自己要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决心。
终于,叶志平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领导们看中了他勤奋踏实、为人谦和的性格,决定将他推入绵阳师范学校深造。进入绵阳师范后,叶志平全身心投入到学业中,几乎没有什么私人娱乐时间。他的学习成绩常年稳居专业第一,除专业课程外,还积极旁听其他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两年的学习使他积累了比许多同龄人更加深厚的知识储备。
毕业后,叶志平没有选择去大城市,而是回到农村担任教师。在偏远的山区,他不仅要教授多门课程,还要照顾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锤炼了他的责任心,他始终没有放弃教育事业。1978年,叶志平被调到桑枣中学,他清楚地知道这里依然面临着师资短缺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但他毫不犹豫,毅然走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刚到桑枣中学时,叶志平便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学校师资缺乏,学生人数多,课堂教学与学生管理成了他日常的双重任务。他发现学校的教学楼已经年久失修,建筑的横梁上出现了明显的裂缝,随时可能发生塌方的危险。为了确保学生们的安全,叶志平不断提醒学生避开危险区域,并积极向校长提出修缮的建议。幸运的是,他的建议被采纳,学校获得了国家补助,开始了紧急修缮。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校长竟然在国家补助款项上动了歪心思,克扣了资金,雇佣了不合格的施工队,导致新教学楼的建设质量堪忧,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叶志平得知真相后,深感痛心,并积极揭发了校长的贪污行为。尽管校长被处理了,但教学楼的建筑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解决,叶志平依旧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1995年,前任校长被免职,叶志平凭借其扎实的教学成绩和对学生的关心,被任命为新的校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缮学校的教学楼,他不断向政府申请资金,并亲自采购建筑材料,确保学校的安全。在此过程中,他还积极参加各类防灾演练,吸取其他学校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经验,并在学校内组织了地震应急演练。
在学校进行演练的过程中,叶志平屡次遭到师生和家长的不解与抱怨。大家认为他过分关注灾害演练,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叶志平不为所动,他坚信只有做好防灾准备,才能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于是,他频繁在课间和假期进行演练,要求师生在100秒内撤离到操场,哪怕这让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最终,他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来临时,桑枣中学的师生依照平时的应急演练顺利逃生,仅用了96秒便全部安全撤离。与此同时,叶志平正在外地学习,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回学校。幸运的是,所有师生都安然无恙,学校在震后迅速恢复了教学秩序,学生们顺利参加了中考和高考,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然而,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让叶志平的健康亮起了红灯。2011年6月27日,57岁的叶志平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尽管抢救无效,他依旧留下了令人感动的故事。在他离世后,全校师生都深感悲痛,但更多的是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感恩与怀念。
叶志平这位曾经被误解为懒散无为的校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责任与担当。他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在灾难面前也毫不犹豫地将他们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他是“最牛校长”,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伟大与无私。
发布于:天津市刚速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