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相同的地理名称很多,历史上关于西湖的名字就多达三十多处,这还仅仅是比较出名的,其中颍州西湖就曾与杭州西湖一样有名,但是现在“西湖”二字几乎是杭州西湖的专有名词了十大配资平台排名,那么颍州西湖是如何走向了没落的呢?
历数各朝各代,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战争对于国家的破坏是非常大的,柏拉图曾说过一句话,只有死者能看到战争的结束,无数次的战争是用人堆积出来的,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的发展也是靠着战争推动的,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获得人们想要的,但战争带来的破坏是永远不能抹去的。
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是圆明园的,像这样被人为的战争毁灭的地方还有很多,而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颍州西湖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历史上这个西湖的历史、景色以及它的文化绝对不比杭州的那个差,但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文化胜地走向了衰落。
颍州西湖的没落可以说是战争带来的,它其实就是战争的牺牲品,而今天我们就从客观以及主观的因素来分析一下颍州西湖的衰落史。
客观因素:盛极必衰
历史上的名人对于颍州西湖的美誉层出不穷,在古代它可以和杭州的西湖相媲美,苏轼就曾在他的诗词中这样说道:“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可见在古人的心中颍州西湖绝对是一个游玩观赏的好去处,但通过梳理颍州西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颍州西湖的衰落印证了盛极必衰的道理。
唐代兴起
颍州西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公元1040年这里最先成为了周康王的御花园,按照这个历史可是比成型于东汉时期的杭州西湖还要早上一千多年,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颍州西湖的风景绝对不差,不过颍州西湖真正成名的时期还是在唐朝的时期,而在这之前颍州西湖虽美但在历史上一直是默默无闻的。
由于唐朝之前颍州西湖并不出名的,所以历史上关于它的记载非常的少,就连北魏时期专门记载大小河流等自然地理风光的《水经注》也是对其仅有只言片语,而到了唐代,颍州西湖也逐渐的兴起,并且成了那些文人的游玩去处。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原本一个寂寂无名的湖泊一下子出了名了呢?
通过对颍州(今安徽阜阳)的研究不难发现,颍州西湖的兴起其实是因为其水运的兴起而逐渐被天下所知的,据《唐会要》的记载,唐朝在这以及周围的一片区域设置了扬子运使,这就使得这片区域成了水上运输通道,而且还是直达长安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颍州西湖的发展,便利的交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来到这里。
北宋朝鼎盛
还有一个原因,颍州是宋神宗的龙兴之地,宋神宗上位之后,这里得到了重视,地位被提高,唐代颍州西湖从默默无名到逐渐被文人墨客所知,而颍州西湖真正闻名全国还是在宋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一个个的文人来到这里,或者游玩或者为官,欧阳修曾说过“汝阴西湖,天下绝胜”。
在北宋时期颍州西湖的名声一下子就达到了顶峰,无数诗人为它执笔留下诗篇,但是,刚才我们开头也说了事物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那么就会走下坡路,而颍州西湖也没有逃过这一点。
南宋走向衰落
从南宋开始,颍州西湖就逐渐走向了没落,之后更是不断地被破坏,虽然在明朝的《嘉靖颍州志》当中还描述了颍州西湖当时的美景,但实际上这是颍州西湖最后的时光了,就像是回光返照一般,其衰落已经是注定的事实了。
盛极必衰这是在古代一个通用的道理,而且很多书籍中都有它的身影,在《道德经》中是这样说的“物壮则老”,其道理和盛极必衰是一样的,从懵懂无知的婴儿成长到强壮的成年人,到之后又走向了衰老,无论是人还是物都逃脱不了这个永恒的定律,而颍州西湖正是如此,从刚开始的寂寂无名,到宋朝的鼎盛时期,再到后来的不断衰落。
主观因素:战争的破坏
在客观因素上颍州西湖的成长与衰落没有逃脱掉大自然的定律,而在主观因素上,颍州西湖的衰落其实还是人为的,是战争破坏掉的。
南宋、金之间的战争
北宋时期的颍州西湖之所以能够发展这么快是因为那时候的它还处于北宋的内部,并没有受到战争的侵扰,但是到了南宋可就不一样了,通过地图我们不难发现,南宋时期阜阳包括淮河这一片一直是南宋与金频繁交战的地方,南宋1130年正月,顺昌府(今阜阳)被金统治,名字改为了颍州,在1136年,南宋收复了这里,仍称顺昌府,不过在1141年,阜阳又被金统治,然后金把阜阳改名颍州。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双方在这一片区域不断的打仗,这自然就会破坏这一片,短短的十几年间发生了这么多场的战争,这一片已经是民不聊生,想要大的发展更是不可能了,南宋与金之间的战争破坏的只是颍州西湖的建筑而已,真正让颍州西湖失去光芒的时候是在与元的战争中。
蒙古决黄河口
在公元1234年,南宋与元联合击败了金,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次失败的联合,原本以为少了金的侵扰,可以收复开封、洛阳等地,但是蒙古根本就没有给南宋这个希望,在灭掉金之后,蒙古立马转头就对付南宋,而且为了打败南宋军队,蒙古直接把黄河给挖开,水淹宋军。
在《续资治通鉴》中这样记载:“蒙古兵又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南军,南军多溺死,遂皆引师南还”,这就造成了这一片区域发生了水灾,很多建筑都遭受到了破坏,之后黄河改道了。
这次蒙古决黄河口给了颍州西湖一个致命的打击,据《元史》的记载,黄河改道之后,有一条之流东流入涡,泛滥及颍河,而颍州西湖也跟着遭受到了破坏,由于黄河的侵蚀,颍州西湖的面积也在不断的缩小中,按照乾隆时期《颍州志》的记载,这个时期的颍州西湖面积有八百六十四亩,这跟宋朝时期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花园口决堤
颍州西湖的衰落一直跟黄河有着离不开的关系,蒙古挖开黄河后让颍州西湖的面积不断缩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但让颍州西湖直接消失在近代历史当中的还是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这次决堤黄河直接南下,造成了苏豫皖三省交界的地方被洪水淹没,颍州西湖就是在这一次的洪水中中彻底的消失在了历史当中。
虽说现在颍州西湖已经重建了,但是远远比不上古时候的风采了,从这我们不难看出,颍州西湖的没落跟主观因素有些离不开的关系,如果没有战争的破坏,颍州西湖还不至于现在这样,在这些战争中,颍州西湖就是一个牺牲品而已。
与颍州西湖离不开的两人
历史上颍州西湖的名声之所以这么大,与两个人有些离不开的关系,那就是苏轼以及欧阳修。
欧阳修在颍州担任太守的时候就被颍州西湖的风景给迷住了,传闻他办公的时候都是在湖中坐的,而且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关于颍州西湖的诗篇,之后在他晚年离开官场的时候就来到了颍州西湖旁居住,并且修建了六一堂等建筑,可以说颍州西湖的名声有绝大的一部分是欧阳修宣传出去的。
而相隔不了几年的苏轼,也为颍州西湖的名气做出了很多的宣传,他在颍州任职的期间疏通了这里的河道,为颍州西湖的治理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他还曾经借用西湖的美来比喻颍州西湖,留下了许多的脍炙名篇。
总结
从颍州西湖的兴衰当中我们不免有一些的唏嘘,从鼎盛时期的天下闻名,文人墨客纷纷留下墨宝赞美它,甚至引来了欧阳修与苏轼两位大文豪,再到现如今的无人问津,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西湖,颍州西湖的没落可以说是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的影响下造成的。
客观因素就是大自然的定律,盛极必衰,这是千百年来的一个规律,颍州西湖现在虽然没落了,但是它曾经也辉煌过,这也就像是我们的人生一样,虽然有时候走到了巅峰,但稍不注意就会失去所有,这是大自然界所有事物都逃脱不掉的一个规律。
从前文来看,客观因素揭示了颍州西湖的兴衰规律,但真正让颍州西湖走向没落,失去名声的还是主观因素造成的,连年的战争破坏,黄河的几次大决堤彻底淹没了颍州西湖的风采,颍州西湖是战争中的牺牲品,而历史上像这种牺牲品数不胜数,他们都在战争中被破坏了。
那么战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土地、权力还是财富?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只有破坏,那么在战争中得到的好处跟我们普通人有关系吗,说到底战争还是那些野心家造成的,为了满足他们的野心,大自然所有的事物也跟着他们遭受到破坏,颍州西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参考文献:
《元史》
《唐会要》
《水经注》
《续资治通鉴》
《嘉靖颍州志》
刚速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